法律热线:
文章详细

信用社主任挪用资金八百余万被判刑

  案中人物张秋芸自从1992年调到尚德信用社,张秋芸再也没挪窝。

  从2005年张秋芸就没给职工发过一分钱工资,大家敢怒不敢言,没钱用了就打借条借。

  在张秋芸眼里,没有什么钱是不能用的。

  2012年9月27日,甘肃省文县看守所。张秋芸出现在办案人员面前,穿着一件黄色的T恤衫,凌乱的长发随意地拢在一起。就是这个外表看起来很普通的女人,在一年前还是文县尚德信用社主任,文县信合系统的业务标兵。今天,她只有一个身份——犯罪嫌疑人。因为挪用403万元移民实物补助款和425万元重建家园贷款,张秋芸受到刑事查办,受其牵连,文县包括一名副县级干部在内的20余人被检察院查处,引发文县官场震荡。

  虽然被羁押已经一年多了,但漂染过的双唇依然泛着与她年龄不相称的殷红,散乱的眉毛下,文过的眉线执拗地划出清晰的弧,看得出这也曾经是个很爱美的女人。据她说,她因为缺钾正在接受治疗,所以有气无力。说起自己的境遇,张秋芸眼泪簌簌往下流。

  她是一副女王做派

  作为一个女人,张秋芸应该说是很精明的,她知道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在其10余份近万字的交代材料中,她反复表达一个意思,因为不懂法,犯了很大的错误,希望得到宽大处理。其中不乏对办案人员肉麻的溢美之词。但作为一个金融系统的管理人员,不遵守财务制度,随便把几百万专项资金借给毫无保障的生意人,从其犯罪的过程和造成的严重后果看,张秋芸又是极其糊涂的一个人。

  今年44岁的张秋芸人生的经历并不复杂,1985年,年仅17岁的张秋芸参加工作进了信用社,1992年调到尚德信用社,从此再没挪过窝,从信贷员到会计再到主任。20年来,就这样一个只有三五个人的小单位,人员流动来流动去,张秋芸却像是根定海神针牢牢地守在原地。

  随着农村信用社用工制度改革,出现了临时工、合同工和正式工多种用工形式并存的情况,但对职责权力并未作相应调整,“一把手”在人事、财务、业务等方面的权力仍相当集中,领导的好恶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职工的去留,单位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别看尚德只是个小镇,在这地界上,张秋芸就像是个“女财神”。张秋芸的亲戚朋友很多,特别是2001年担任主任以来,求着贷款办事的人争相给“张主任”献殷勤。十年的经营,张秋芸逐渐养成说一不二的霸道作风,信用社成了她的家天下,而她则是一副女王的做派。

  张秋芸说:“我认为单位的领导就是职工的父母亲,职工就是领导的孩子。”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个尚德信用社的“父母官”从2005年起就没给职工发过一分钱工资。也不能说张秋芸太刻薄,只是长期的胡支乱用使得尚德信用社的财务状况一片混乱。对张秋芸的作为,职工也是敢怒不敢言,没钱用了就打借条借,什么公款私款,尚德信用社的钱等同于张秋芸自己的钱,一个电话,保险柜打开,里面的钱让给谁就给谁,有时甚至连个白条都没有。

  更过分的是,身为主任的张秋芸经常使唤下属为其捶背按摩。以至于在接受检察院调查时,她还习惯性地指使办案干警:“我脑壳疼得不行,来来来,这个娃娃给我捏捏。”弄得办案人又好气又好笑。

  专项资金账户成“小金库”

  2010年初,张秋芸为了完成存款任务,请时任移民局长的王永宽(另案处理)帮忙,将横丹电站移民实物补偿款存入尚德信用社。王永宽答应了,在与移民局会计吴青(另案处理)商量后,向张秋芸提供了吴青的身份证信息。2010年7月13日,张秋芸根据王永宽提供的吴青的身份证信息,在尚德信用社开立吴青个人账户。2010年7月14日和9月7日文县移民局将横丹电站移民实物补偿款分别以400万元、420万元两笔,合计820万元,从文县移民局汉坪咀电站专户电汇入吴青账户。

  奇怪的是,在该账户开立后,存折就一直由张秋芸保管支配。该资金汇入吴青账户后,凭借由其保管的该账户存折,从2010年7月20日到10月14日,张秋芸利用职务之便,先后25次从该账户挪用移民实物补偿款,用于归还个人借款、借给别人、垫付放出的常规贷款的利息等,挪用金额高达403.46万元。有时候一天支出三四笔,有时候一笔支出50万,胆大妄为到令人咋舌的地步。

  俗话说:靠山吃山,但靠着这样一座金山也敢去吃,无异吞下害人的毒药。2011年4月15日,被刑拘的张秋芸在看守所写下了自己无限的悔恨:“在去年将资金支付给这些朋友后,我已立即意识到严重的后果,专项资金是不能动用给他人的,这些朋友的钱已支付,是一时难以收回这些资金的,银行又停放贷款,我背着沉重的负担尽力挽回局面……悔之已晚,我现在已经在悬崖边……”

  在办理张秋芸案时,张秋芸向文县检察院提供了十几份借条,以证明移民补助款的去向,这些借条上写着“借到张秋芸现金若干元”,大部分借条上写明的利息,均超过信用社对外公布的正常贷款利率,有的甚至高达12%,也有的借条被撕去一角,有的载明利息的地方有明显涂改的痕迹,这样的证据,不能说是为集体的利益而为。正因如此,检察院在追款时,借款人往往称借的是张秋芸私人款,在文县开矿的徐某,借张秋芸100万元,案发后仅还20万元。还有一些借款人在张秋芸急于追款时玩“人间蒸发”,既不接电话,也不还款。至今尚有241.9万余元移民补助款不能追回。

  重建家园贷款成了“唐僧肉”

  2008年“5·12”汶川地震,给同处龙门山断裂带的甘肃陇南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与四川青川县毗邻的文县成了重灾区。为了保障地震灾区农民恢复重建,甘肃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决定,为农村重建户每户发放3万元财政贴息贷款。

  根据此精神,甘肃省信用联社确定了灾区农民重建家园贷款计划,下拨了贷款任务。此时,尚德信用社实际库存已严重亏空,为了掩盖事实,时任尚德信用社主任的张秋芸指使会计张晓昱(已判刑)从信用社灾区农民重建家园贷款专户转入张晓昱开户五保户账户16笔款,合计1103万元,而实转入249.7万元,一出一进走空账853.3万元。

  慷国家之慨,大发灾难财。张秋芸把手中的放贷权用到了不该用的地方。2008年10月23日,经张秋芸同意,张晓昱以包括自己在内非重建户的名义,贷出重建款42万元,至2009年11月24日统收款时归还,财政累计贴息21.84万元。张秋芸自己截留挪用425万元供个人放贷、还息等,一部分2009年11月24日统收款时归还,一部分到2011年一季度案发,财政累计贴息109.48万余元。

  除张秋芸和其他信用社内部人员及少数重建户外,由张秋芸违规贷出贴息款的还有县直机关及乡镇干部、学校教师、企业职工、城镇居民等60余人,当房塌屋倒的灾民在帐篷里眼巴巴等待建房资金时,本该是雪中送炭发放灾民的救助贷款,因为财政贴息,倒成了各路“精英”瓜分的盛宴,人人都想分一杯羹。大量的非重建户贷走了贴息贷款,致使部分村社的震后农户重建工作进展迟缓,村民多批次群体上访,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经查,尚德全镇农民财政贴息贷款被走空账、违规发放1058万元,截至2011年第一季度财政已累计贴息129.99万元。

  在张秋芸眼里,没有什么钱是不能用的,因为做生意的“朋友”需要钱,她大手笔上百万出借,重建户区区3万元的贷款她也私自截留,积少成多,用于自己放贷。一个体户靠卖水果积攒了60万元,放心地交给张秋芸帮他存起来,结果也被张秋芸挪用,至今无法追回。

  拆东墙补西墙,到最后,连她自己都说不清哪笔挪到哪里了。而当她自己身陷囹圄,急于退赔赃款减轻罪责,她财大气粗的“朋友”远远地躲开了。

  爱儿子却使儿子远离了自己

  女人在职场无论如何强悍,只要有孩子,心里总有一块最柔软的地方是留给孩子的,这也成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攻破她的“软肋”。张秋芸有一个独子,大学毕业尚未工作,孩子的前途是她一块心病。

  2009年年底,和张秋芸并不相熟的田某打电话给她:“张主任你的孩子大学快毕业了吧”田某说,他有个亲戚在省人事厅当处长,可以在张秋芸孩子就业问题上帮忙。就在当年春节期间,田某的亲戚回老家过年,张秋芸带着儿子由田某介绍专程前往拜访了这位处长。

  2010年7月,张秋芸儿子参加公务员考试,笔试过关,面试要在9月进行,也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田某对张秋芸说他买了石家坡几家人的土地想盖房搞开发,要张秋芸帮他贷款。当时没有信贷指标,田某说县联社理事长答应有指标给他办贷款,只是现在那块土地很抢手,他急等钱用。

  张秋芸本来还有些犹豫,但架不住田某软磨硬泡,再听他说联社领导答应贷款,加上儿子的事还要田某亲戚帮忙,正好移民局账户转过来400万元,张秋芸便将其中187万元转支给了田某周转。结果田某未能如愿贷到款,移民局的187万元也押进了石家坡那块地上,无法偿还。田某在省人事厅的亲戚终究也未能给帮上忙,张的儿子面试落选。为了儿子的前途,张秋芸冒着巨大风险,付出如此代价,到头来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在看守所里,张秋芸谈起儿子便泣不成声。自从关进看守所,丈夫和儿子一次也没来看过她。或许,丈夫和儿子也以她的行为为耻,即便她的初衷是为家庭、为孩子。

  2011年10月11日,文县检察院对张秋芸以挪用公款罪和滥用职权罪向文县法院提起公诉。法院认为张秋芸为集体企业职工,不符合挪用公款和滥用职权主体,于2012年7月4日,以挪用资金罪一审判处张秋芸有期徒刑八年。张秋芸认为法院量刑过重,旋即提出上诉。目前此案还在进一步审理中。

  案后说法

  本案中,张秋芸采取简单的犯罪手段,一再得手,轻易地挪用几百万元,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尽管金融系统的制度严密、全面,但是“一把手”破戒,就很容易形同虚设。它的警示在于,必须设定所有人员的责任,才能避免由于制度被践踏所带来的隐患。作为金融机构,必须针对行业的特殊性,增强全体从业人员的腐败免疫力;抓好对重点人员和重要岗位人员的教育和监督;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此外,本案中围着张秋芸转的一群所谓“老板”、“朋友”,无一例外都是冲着她手里掌握的权和钱来的。这也给掌握信贷权力的管理人员留下一个重要警示——对外交往一定要谨慎,时刻保持清醒头脑。